探寻岁月印记,还原历史真相,古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启迪,是数千年血脉精魂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!
—— 《 古穆尔 • Gumur 》

假如大清没有亡,中国后来会怎样

If The Qing Dynasty Did Not Die What Would Happen To China Later

2023-04-10 07:46
假如大清没有亡,中国后来会怎样

假如当年大清没有亡,那么,我们中国后来,会变成什么样?

答案就是:

大清会因为无法解决国防问题而导致版图变小

大清会因为无法解决贫困问题而爆发农民起义

历史推演之一

大清无法解决国防问题

是的,大清久受诟病的问题,就是没有能力解决国防的问题,从1840年开始一直到1912年初灭亡,它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
即使在1912年大清不亡,它至少在可预见的10到20年内,仍然无法解决国防问题。

为什么大清一直没能解决自己的国防问题呢?主要原因是:大清无法搭建属于自己的成系统的军事重工业,用人话来说就是:大清无法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制造重炮、重型舰艇等大型武器的能力,无法建立高效的军事组织,也无法建立以工业为基础、和当时先进军事相配套的后勤运输和供应能力。

或者说得更简单一点就是:不知道如何制造先进武器,不知道如何科学管理和领导军队以使其具备战斗力,也不知道如何组建一支高效的后勤部队、为战争提供充足的物质支援。

这三点,是大清的顽疾,从鸦片战争一直到辛亥革命,大清都没能解决这个问题。

那么,大清不都是中国人吗?中国人不都很聪明吗?为何一直未能解决这个问题呢?

主要原因有两个:

原因之一:没有钱。或者说,没有资本。

原因之二:没有人才。或者说,没有技术。

首先,你要有钱。制造高端武器,是需要建厂的,而建这种厂,是很贵很贵的,投资是天文数字,而当时的大清,并没有搭建起一套现代的财税制度,而且还背负从甲午到庚子等一系列的战争赔款。

所以,大清国库空虚,清政府在晚期一直都有财政危机,而且这个危机,直至它灭亡,都未能解决。

其次,你要有人才。建立一套军事重工业,你需要大量的理工人才,而大清的体制,一向重文轻理,文科生太多,理科生太少,大清严重缺乏理工人才,例如说冶金、化工、造船、工程、机械、机床、电力、西医等各科理工人才,严重缺乏。

所以,大清始终无法搭建起一套以军事重工业为基础的国防体系,所以,大清始终无法解决国防问题,而在1900至1930年这段时间,世界处于多事之秋,列强间冲突不断,大清就算在1912年不亡,也如同一叶轻舟出没风波里,非常危险。

假如大清没有亡,中国后来会怎样

历史推演之二

大清的版图还会进一步缩小

倘若大清没有亡,那么,大清将会保不住东北、内蒙、新疆。

其中,出于日本帝国在满洲(东三省)扩张的国策不变,时间久了,整个东北,都会保不住,换句话说,日本迟早会向大清摊牌,要东北。

除此之外,内蒙外蒙,会分为东西两半,东边被日本控制,西边被俄国控制,而新疆呢,则整个会被俄国控制住。

不但如此,英国也在筹划控制西藏,所以,大清可能连西藏,最后都保不住。

也就是说,大清如果不亡的话,不出10年,20年,东北、新疆、内外蒙古、西藏,可能会陆陆续续,脱离大清的版图。

不但如此,由于一战的爆发,列强在中国划分“势力范围”的竞争会加剧,所以,在长城以南的中国本部地区,租界、殖民地等,还会继续增多,大清的有效治理版图,还将不断缩小,可能会无限趋同于北宋年间的中国版图,很小的版图。

历史推演之三

大清无法解决贫困问题

是的,就算大清在1912年不亡,它也解决不了中国的贫困问题。也就是说,即使大清不亡,中国百姓的生活,也不会有多少好转。

为什么大清无法解决中国老百姓的贫困问题呢?

大清没能解决两个问题,主要原因,第一个是资本。第二个是科技。

是。资本和科技。这两个关键词,是现代国家强国的密码。

大清是个农业国,农业国有一个特点,那就是:资本沉淀在土地上。用人话来说就是,商人经商挣了钱,不是投入扩大到工厂作坊的扩大生产,而是回老家买地、当地主乡绅去了。

这就是为什么旧社会的土地贵,而土地贵,最终又反映为地租贵,所以,旧中国的农民苦,当年的地租率,普遍在50%以上,也就是说,没有土地的农民,你的收成的一半以上,是要交地租的,有些地方的地租率,达到了60%甚至70%

大清同时也是一个科技落后国。大清是个农耕国家,文科社会,科举制度鼓励读书人学文不学理。而且,直至1912年大清灭亡,它都没有普及基础教育,在大清亡的那个1912年,中国人口的文盲率在80%以上,这样的国家,谈何科技发展。

由于无法解决贫困问题,大清会逐步沦为一个大号的菲律宾。

假如大清没有亡,中国后来会怎样

历史推演之四

小农破产会引发农民起义

大清还有一个突出问题,那就是:关税不自主。

什么叫做“关税不自主”?举个例子:一匹英国洋布要进入大清的市场,按理说,大清要收英国人布匹价值20%的关税。

为什么要收这么重呢?因为要保护中国农村里那些编织土布的农民,具体保护什么呢?说白了,保护他们的工作机会。

所以在理论上,要通过高关税,把洋布阻挡在外。

但是呢,大清的关税不自主,当时叫“协定关税”,也就是说,大清定下这20%的税率,要英国人同意,英国人不同意,说5%合理,那你就只能收5%,所以,以洋布为代表的各种外国商品,疯狂涌入大清市场,它们由于是机器做的,成本低廉,所以冲击大清广大的农村市场,使大量的农民破产。

举个例子说,农户小林家,以往每年编织土布15匹,卖给财主张三、李四、王五,但是,洋布来了,洋布由于是机器做的,不但质量更好,而且还更便宜,财主张三、李四、王五都买洋布去了,所以,小林家失业了,失业,就要开始挨饿。


这里举的这个例子,只是冰山一角,在大清社会生产的方方面面,像这样的例子,还会有很多。

从经济学上来讲,质优价廉的外来产品,对消费者是利好,但问题在于,理论需要结合实际,破产农民如果渡不过青黄不接的难关,那么农业社会,就会萌生治安不稳定的因素。

所以,大清如果既没有能力收回关税自主权,而同时又没有足够的财力给破产农民提供最低生活救济的话,那么,大概率就会爆发农民起义,因为在农村,吃不饱的人多了,大清的内政就不可能稳定。

我们今天回顾历史,可以很清楚地看到:大清在末期,确实处在内外交困的处境中,而且在可预见的未来,看不到翻身的希望,对于这一点,清末的有识之士,例如孙中山、黄兴、邹容、秋瑾、徐锡麟……等一大批的有志之士,要寻求革命。

因为当时如果不把清政府请下台,中国的未来,确实是非常不妙的。从这个意义上来讲,我们说要缅怀当年的革命志士,这不是故意说什么正能量,而是实事求是地看待我们的历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