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岁月印记,还原历史真相,古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启迪,是数千年血脉精魂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!
—— 《 古穆尔 • Gumur 》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Some Historical Fun Really Fascinating

2023-04-04 11:37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1

大家还记得孔融让梨的故事吗?

故事是这样的:

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,一个弟弟。

有一天,家里吃梨。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,哥哥让弟弟先拿。你猜,孔融拿了一个什么样的梨?他不挑好的,不拣大的,只拿了一个最小的。爸爸看见了,心里很高兴:别看这孩子才四岁,还真懂事哩,于是他故意问孔融:“这么多的梨,又让你先拿,你为什么不拿大的,只拿一个最小的呢?”

孔融回答说:“我年纪小,应该拿个最小的;大的留给哥哥吃。”

父亲又问他:“你还有个弟弟哩,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?”

孔融说:“我比弟弟大,我是哥哥,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弟弟吃。”

你看,孔融讲得多好啊。他父亲听了,哈哈大笑:“好孩子,好孩子,真是一个好孩子。”

孔融四岁,知道让梨。上让哥哥,下让弟弟。大家都很称赞他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是的。

孔融让梨的故事,讲的就是这个孔融。

孔融,是孔子的二十世孙。

孔融让梨。

被传为千古佳话。

这个大家都知道。

大家知道的,我不讲。

我专讲大家不知道的。

然而,令人大跌眼镜的是,小时候这么懂事的孔融,长大之后,却变成了一个思想离经叛道的人。

成年后的孔融,他所发表的言论,和那个小时候“让梨”的孔融,判若两人。

举个例子。

成年之后的孔融,公开发表“父母于子无恩论”。

孔融说:“父之于子,当有何亲?论其本意,实为情欲发耳!子之于母,亦复奚为?譬如寄物缻中,出则离矣!”

什么意思呢?

孔融说的是:

父亲对儿子而言,没有什么好亲的,父亲不过是情不自禁之下,一不小心把儿子生了出来,仅此而已,同理,儿子对母亲,也没有什么好感恩的,就像瓶子里装的东西,拿出来后,就是两个互不相干的东西了。

你看。

多么离经叛道。

这,就是孔融的“父母无恩论”。

在孔融生活的那个东汉末年,他的“父母无恩论”一发表,引起大哗。

长大之后的孔融,和小时候那个“让梨”的三好学生孔融,真的是判若两人。

人是会变的

那么,孔融的“父母于子无恩论”,到底有没有道理呢?

我不知道。

我知道的是,民国大学者胡适,在孔融的基础上,发表了他进一步的看法,胡适说:父母生育,事先并未征求子女的同意,依据现代民法的基本法理,未经同意的行为,并不能产生补偿义务。换句话说,父母对子女,没有恩情。

胡适说的又有没有道理呢?

我也不知道。

见仁见智了。

扯远了。

我们回到孔融的话题。

那么,我们历史上的大才子孔融,他后来的结局如何呢?

答案非常让人吃惊:

孔融被曹操杀了

什么?

孔融被曹操杀了?

是的。

千真万确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曹操忍无可忍,下令杀孔融全家

事情是这样的:

孔融和曹操一起,在汉献帝麾下做事。

但是,汉献帝已经沦为曹操的傀儡。

曹操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,控制了汉献帝。

换句话说,这个时候其实真正的实权人物,是曹操。

那么,如果是一个“识时务者为俊杰”的人,孔融应该巴结曹操才对。

至少,你不能得罪曹操。

对吧。

可是,孔融没有看清形势,他反其道而行之。

孔融看不起曹操,而且,他基本上什么事,都和曹操作对。

孔融并没有看清楚“汉献帝已经被曹操控制”这个形势,因此,孔融在朝中,经常得罪曹操、经常顶撞曹操。

举个例子:

有一回,曹操说“酒可亡国”,并打算在全国禁酒。

孔融闻之,反唇相讥,说:“桀纣亦以妇人失天下,何不禁婚姻?”

孔融的意思是说,夏桀和商纣王,都是因为女人而亡国的,曹操你说要禁酒,为何不禁女人呢?

曹操听了,差点气到心肌梗塞。

再举一个例子:

有一回,曹操的儿子曹丕,想纳袁绍的儿媳妇甄氏为妾,孔融在一旁冷嘲热讽,讥笑曹操父子的行为。(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原文:曹操攻屠邺城,袁氏妇子多见侵略,而操子丕私纳袁熙妻甄氏。融乃与操书,称“武王伐纣,以妲己赐周公”。操不悟,后问出何经典。对曰:“以今度之,想当然耳。”)

这一回,曹操又气得咬牙切齿。

还有一回,当时北方有个蛮夷民族叫“乌桓”的,曹操说要起兵征讨乌桓,孔融又在一旁嘲讽曹操。(《后汉书·孔融传》原文:后操讨乌桓,又嘲之曰:“大将军远征,萧条海外。昔肃慎不贡楛矢,丁零盗苏武牛羊,可并案也。”)

曹操这一次,又被气得吐血。

孔融很不会说话

孔融很不会做人

不过,这些,曹操都忍了。

然而,最后一回,曹操真的忍不下去了。

什么事呢?

是这样的:

孔融忠于汉朝皇室,他看不惯曹操控制汉献帝的伎俩,于是有一次,孔融向汉献帝上奏,说“宜准古王畿之制,千里寰内,不以封建诸侯。”

孔融的意思是:主张强化汉室的实权、削弱曹操的权力。

这下,就动了曹操的奶酪了。

于是,曹操以“欲图不轨”、“谤讪朝廷”等罪名,将孔融抓了,杀了孔融的全家。

杀全家

讲到这里,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。

当时,抓孔融的官兵,来到孔融的家门口,孔融问官兵:

我知道我得罪了曹操,一人做事一人当,只杀我一个,放过我的孩子,可以吗?

这个时候,孔融的小孩站出来,说:爸爸,你见过哪个鸟巢从树上掉下来,还有鸟蛋不破的吗?(原话:覆巢之下安有完卵)

来抓人的官兵一听,说这孔融的小孩,真的像他爸爸,小小年纪,说话就不同凡响。

这,其实就是汉语“覆巢之下,安有完卵?”的出处。

于是,孔融的全家,就被杀了。

包括他的小孩。

惨。

那么读到这里,亲爱的读者,孔融的一生成败,给你什么启示呢?

我想,一个人的情商,其实比智商更重要,或者至少是同等重要,一个人光聪明是不够的,还要情商高,要会说话,要圆融。棱角太分明,不是一件好事。

2

我们从电视、电影里面看到的清兵形象,大家注意到没有:

有的清兵胸前写的是“兵”字。

有的清兵胸前写的是“勇”字。

请问,为什么有的写“兵”?有的写“勇”?

“兵”和“勇”,有什么区别呢?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这些都是有国家编制的“兵”,制服上缝有“兵”字,不过这张应该是剧照

哈。

其实简单地说,就相当于

“警察”和“辅警”的区别

在清朝的时候,正规军有两种:

一种叫八旗,一种叫绿营。

其中,八旗是满洲兵,绿营是汉族兵。

八旗和绿营,都是正规军,他们的胸前,都写的是“兵”。

他们都是具有“国家编制”的正式军人,是定期领国家正式军饷的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清末的“巡兵”,国家编制,制服上缝有“巡兵”二字

八旗兵和绿营兵,当时叫“军户”,也就是说,世世代代,不能做别的,只能当兵。

但是呢,时间久了,八旗兵、绿营兵,逐渐都腐败了,因为平时安逸惯了,几代人下来,人就废了,平时操练做个样子还可以,一旦上了真正的战场,已经不能打仗了。

所以,到了打太平天国的时候,八旗兵、绿营兵,都派上去,但是,都不中用,都被太平军打得落花流水。

这个时候,曾国藩“丁忧在家”,清政府叫曾国藩在湖南老家,组织湖南的农家子弟,组成一个临时的“非正规军”,去打太平天国。

这种“非正规军”,没有国家正式编制,所以当时不能叫“兵”。

只能叫做“勇”。

当时也叫“乡勇”、“练勇”,“湘勇”。

他们的胸口,写的不是“兵”字,而是“勇”字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清末的“缉勇”,非国家编制,制服上写着“缉勇”二字

“湘勇”,后世人称“湘军”,打完仗之后,就必须解散,因为,他们没有国家编制,不是正式的国家军队,都是临时组织的,一旦战争打完,就要解散。

这就是为什么,攻破天京之后,曾国藩要主动上奏朝廷,请求准许裁撤“湘勇”,也就是湘军。

因为“湘军”本身就是临时招募的,它不是国家正规军,没有编制,一旦事儿办完,就要解散。

这就是清朝时期,“兵”和“勇”的区别。

简单地说,

“兵”是正式工

“勇”是临时工

或者说,“兵”是正规军,而“勇”是合同工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制服上缝“勇”字的清兵,都没有编制,不是国家正规军

也可以说,“兵”相当于是美国海军陆战队,而“勇”则相当于是美国黑水保安公司。

大家,都看明白了吗?

好了。

那么,问题又来了:

既然“兵”是正规军,而“勇”是团练,那么为什么在晚清时期,“勇”比“兵”更能打呢?

“兵”是正规军,按道理应该比“不正规”的“勇”更能打才对呀。

答案可以一言蔽之:

民营效率

优于国营

别笑。

仔细想之,是不是这么回事?

其实,就是这么回事。

亲爱的读者,这个比喻,是不是很有趣呢。

哈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清末的“壮勇”,没有国家编制,制服上缝有“壮勇”二字

3

我们中国历史里面,有一些事情搞清楚了之后,其实是很令人惊讶,也是十分有趣的。

举个例子,花木兰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刘亦菲的汉族花木兰形象并不符合历史事实

我们上中学的时候,都学过《木兰诗》。

我们不妨温习一下这首《木兰诗》:

唧唧复唧唧,木兰当户织。不闻机杼声,惟闻女叹息。

问女何所思,问女何所忆。女亦无所思,女亦无所忆。

昨夜见军帖,可汗大点兵,军书十二卷,卷卷有爷名。

阿爷无大儿,木兰无长兄,愿为市鞍马,从此替爷征。

东市买骏马,西市买鞍鞯,南市买辔头,北市买长鞭。

旦辞爷娘去,暮宿黄河边,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。

旦辞黄河去,暮至黑山头,不闻爷娘唤女声,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。

万里赴戎机,关山度若飞。朔气传金柝,寒光照铁衣。

……

这首《木兰诗》,大家还能背出来多少呢?

我们上学那会,每次背诵这首《木兰诗》,脑海中就出现了一位汉族女子,英姿飒爽,骑马从军的威武形象。

连好莱坞动画片《木兰》,也是一个汉族女英雄的形象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而事实上呢?

真的不忍心惊醒大家的梦。

其实在真实的历史上,

花木兰不是汉人

你以为花木兰是这样的: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但其实真实的花木兰,也许是这样的: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又或者是这样的: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木兰是游牧民族,这样的形象更符合历史事实

在历史上,花木兰生活的国家,叫做“北魏”。

北魏不是汉族国家

北魏是鲜卑族国家

鲜卑人,是当时的游牧民族。

花木兰

不是汉人

她是游牧民族

从古到今,任何汉化的花木兰形象,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。

花木兰是鲜卑人

“木兰”,也不是她的名字,而是她的姓,是鲜卑族的姓,拉丁化写作Umran。

“花”也许是她名字的汉语音译,也或者她根本就不叫“花”,可能“花”只是后世中原文人给她安上去的。

总之,姓“花”名“木兰”这种汉化的解释,是一厢情愿的,也是错误的。

北魏是一个鲜卑族国家,按照北魏早期的国法,也就是说在花木兰的那个时代,只有鲜卑人才能从军,汉人居民,是不允许从军的。

为什么?

因为鲜卑人信不过汉人。他怀疑你的忠诚度。

虽然北魏国家里面也有汉人,但是,北魏是鲜卑族统治的国家,在北魏的早期,也就是花木兰那个时代,汉人是收不到征兵令的。

北魏朝廷的征兵令,发到了花木兰的父亲手中。

也正因为她父亲是鲜卑族,所以才能收到征兵令,汉人是收不到征兵令的。

花木兰的父亲是鲜卑族,所以,花木兰也是鲜卑族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木兰的汉族戎装画,也不符合历史事实

说到这里,还有一个更令人失望的历史真相:

花木兰参加的战争,也与汉人的中原帝国无关。

当年,花木兰代父从军,她加入的,是北魏的国家军队,打的那场战争,是“北魏”和“柔然”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。

换句话说,是游牧民族“鲜卑”和另一个游牧民族“柔然”之间的战争。

这样的战争,和汉人的中原政权有关系吗?

没有关系。

我们一直歌颂的,只是一个想象出来的的、被高度汉化了的花木兰。

仔细想想,是不是感觉有点莫名的冷幽默。

那么,当年花木兰的国家“北魏”,这个国家位置在哪里?

答案是:北魏,位于今天山西、河北、河南、内蒙古一带。

由于这些地方,后来都并入中国了,所以从某些后世的文人看来,花木兰,也理所当然算是“我们的女英雄”了。

然而历史的真相,却总是让人大跌眼镜。

花木兰,这位我们从小就崇拜的女英雄,竟然是一个游牧民族“鲜卑族”的女孩子,而且打的仗,还与汉人的中原国家无关,这样的事实,令我们广大的历史爱好者,真是情何以堪。

细细想之。

真的令人哭笑不得。

有些历史趣事,真的引人入胜

真实的木兰,有可能是这样的

当然,换一个心态来看,尽管花木兰不是汉人,但无论如何,花木兰代父从军的事迹,放在任何国家、任何时代,都算是一种值得称道的壮举。

也就是说,花木兰尽管不是汉人女英雄,但,她是一个女英雄,这一点,确实也是无法否认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