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岁月印记,还原历史真相,古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启迪,是数千年血脉精魂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!
—— 《 古穆尔 • Gumur 》
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These Historical Events Are Really Interesting

2023-01-10 06:50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1

许多历史爱好者,都隐隐约约听说过,在古代的中国皇宫里,有专人整天跟在皇帝的身后或者周围,记录皇帝的言行。

这个人,就像监控摄像头一样,全天候观察皇帝的日常言行,并把皇帝的言行,写成《起居注》。

请问,这种事在历史上,是不是真的?

答案是:

这是真的

是的,从汉武帝时代开始,就有专人记录皇帝的起居和言行。
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嘉庆皇帝的起居注

虽然说,不是每个帝王都这么干,也不是每个帝王24小时都被人紧盯着,但是在古代的大多数朝代,皇帝的言行,确实是有专门的史官来记录的。

皇帝的《起居注》,也是真实存在的。

古代记录皇帝言行的官员,叫做“起居郎”。

读到这里,你会不会觉得奇怪,为什么皇帝要雇一个人,整天盯着自己,而且记录自己的言行呢?是不是吃饱了撑的?
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乾隆皇帝的起居注摘页

这个行为乍一看很奇怪,但其实我们大家稍微了解一下,就会发现:皇帝这样做,是有道理的。

因为,皇帝确实需要有人帮忙记录自己的言行。

皇帝这样做,有很多个目的,我稍微举几个例子(不完全举例),你就恍然大悟了。

例一:皇帝也是个凡人,他做过的事情,过些天也就忘了,举例说,皇帝哪天临幸了哪个妃嫔,睡完也就忘了,不过,史官会在《起居注》里记录,哪天皇上睡了哪个妃嫔,那么一两个月之后,妃嫔发现自己怀孕了,皇帝不放心,找史官一问,一查,发现自己那天确实睡了她,把日子掐指一算,可以基本确定,孩子应该不是野种,应该是我皇帝的种呢。

例二:此外,史官会拿《起居注》做皇帝的备忘录,一旦发现皇帝忘记了重要的事情,史官会提醒皇帝。来个真实的例子:康熙年间的臣子陈璋,有一回翻阅《起居注》,发现康熙皇帝在去年曾经说过:要免掉江南地区的部分税收,但是,康熙这话说完一年之后,就忘了,并没有实行。于是,陈璋就拿着这本《起居注》,提醒康熙爷,说万岁爷啊,去年您说要免掉江南部分乡县的税收,但您没有行动,您是不是忘了?

于是经过史官陈璋这么一提醒,康熙才知道:自己忘事了。
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乾隆皇帝的起居注摘页

这两个例子说明,皇帝请专人记录《起居注》,其实根本不是瞎折腾,也不是吃饱了撑的,而是实实在在的、有实用价值的一种行为,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,有点像我们今天上班,在单位整天发电子邮件,你发给我,我发给你,发来发去,谁说过什么话,在公司的邮箱里,都有记录,但是呢,在古代,没有电子邮箱,皇帝说过的话、做过的事,如果没有文字记录的话,不但皇帝自己会忘记,而且,臣子们也会忘记,所以,需要一个史官,来对皇帝的言行进行记录,这,就是《起居注》的一个重要作用!

说到这里,你是不是恍然大悟了?

而事实上,《起居注》还不仅仅是皇帝的备忘录。

皇帝叫人记录《起居注》,还有一个很有远见的目的,那就是:皇帝要确保自己死后,不被后人歪曲、丑化。

此话怎讲呢?

简单地说,就是皇帝要把自己说过哪些话、做过哪些事,都在《起居注》里记下来,那么自己死后,如果有后人要歪曲历史、要丑化自己的历史形象,那么,后代的历史学家可以拿出《起居注》,证明皇帝哪年哪月哪天,在哪里出没,说了哪些话,做了什么,没有做什么,传谣者散播的那些谣言,是冤枉皇帝的,不信?你看!《起居注》有白纸黑字的记录。

大概就这个意思。

是的,在古代,许多皇帝不但关心自己活着时候的权力,而且还关心自己死后的名声,《起居注》光明正大地记录了自己所有的重要言行,有《起居注》为证,后人想要丑化我这个皇帝、冤枉我这个皇帝,也就没那么容易了。

然而,这还不算!

《起居注》这个东西,还有别的用处,例如,皇帝把自己的《起居注》留给儿子,儿子当皇帝的时候,学习父亲(先帝)的榜样,有什么把握不定的、拿捏不准的,翻开先帝的《起居注》看看,参考一下,当年类似的情况,老爸是怎么处理的。因此,《起居注》同时也作为下一代皇帝治理国家的参考。

中国现存最早的起居注是《大唐创业起居注》,而明清两代比较完整的起居注,则有《万历起居注》、《雍正起居注》、《乾隆帝起居注》等,种类繁多,不一一列举。

亲爱的粉丝,读到这里,你是不是又涨姿势了。

2

在抗战期间,有个小有名气的中国人,千里迢迢跑到敌国日本,入籍日本,做日本人。

这种事听起来,是不是感觉很奇怪呢?

真有这样的人。

民国时期中国围棋大师吴清源,就是这么一个人。

吴清源,福建人,从小就有“围棋天才少年”之称。日本人看中了他,从他青少年时代起,就把他作为围棋人才,引进日本去了。

于是,吴清源14岁移居日本,在日本围棋界学习、谋生。
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中国福建籍的围棋天才吴清源(左一)青少年时代在日本下棋

1934年,日本吞并东三省的第四年。

这一年,吴清源20岁,在日本,他进入中华民国驻日本领事馆,申请退出中国国籍、并加入日本国籍。

当时,民国驻日领事馆的办事人员嘲笑、讥讽吴清源:

“吴清源,你是中国人,为什么要加入敌国(日本)的国籍?你到底是怎么想的?”

吴清源没有回答。默默办完了手续。就走了。

领事馆的人员,也没有为难他,毕竟,变更国籍,也是一个人的自由。

1937年,日本侵华战争爆发,不久之后,日本军部的征兵令,发到了吴清源的手中,也就是说,日本军部要求吴清源这个已经加入日本国籍的中国人,扛枪回去,打中国。

你知道吴清源接到日本军部的征兵通知,他是怎么做的吗?

答案是:吴清源决定应征,参加日本帝国陆军,拟赴中国战场,打中国。

于是,吴清源去军部指定的征兵中心,参加体检。

不过,体检的结果为:不及格。

是的,吴清源体质不及格,不能当兵。

不予录取。

幸亏不及格,否则,中国的抗日战场上,就多了一个名叫吴清源的侵华日军士兵。

不过尽管如此,1942年,吴清源还是去了上海,以“日本围棋大师”的身份,慰问上海的侵华日军。

2014年,吴清源病逝于日本,享年100岁,病逝之时,他的国籍资料显示为:日本国国民。

我们这些后世人,应该如何理解吴清源呢?
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晚年吴清源

我想,在吴清源的灵魂深处,围棋可能是他全部的世界。吴清源的逻辑,很可能是这样的:吴清源不在乎自己是中国人,也不在乎自己是日本人,他可能认为:他只是沉迷在围棋世界的一个棋手,他只是一个为围棋而生的人,从他看来,日本也好,中国也罢,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,都是在他的世界之外发生的、与他不相关的、而且是干扰他专心下棋的事情。

我想,这样理解吴清源,也许比较逼近真相。

不过,具体吴清源怎么想的,也许,只有他自己知道,毕竟,每个人的灵魂世界,都是千差万别的。

3

我们都知道,《本草纲目》是明代知名医学家李时珍写的一本医学巨著,书里面记录了大量的治病药方。

然而有趣的是,《本草纲目》并不仅仅记录了许多治病的药方,而且,它还记录了许多的巫术。

是的,你没有看错,《本草纲目》不但是一本医书,同时它也是一本巫书。
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我们举一些例子,看看《本草纲目》里面都记录了哪些巫术。

例一:《本草纲目》说:“取久远之棺木,刮浸尸汁之内壁,研细入药”。翻译成人话,意思是说:到野外去找一具年代久远的老棺材,打开棺材,看棺材的内壁,有些内壁经过尸体液体的长期浸泡,把这部分木头割下来,磨成粉,可以做药。

例二:《本草纲目》还说:“厕筹:难产,及霍乱身冷转筋,于床下烧取热气彻上,亦主中恶鬼气,此物最微,功可录……”,翻译成人话是这个意思:产妇难产,或者霍乱等病人,可以在床底下,用火焚烧老百姓擦完屁股的竹篾,用这个臭臭的热气来熏人,熏着熏着,人就痊愈了。

例三:《本草纲目》也说:如果吃鱼的时候,喉咙被鱼刺卡住,拿一张渔网,烧成灰,兑水喝下去,鱼刺就会掉下去。

例四:《本草纲目》还说:治疗不育症,有一个很神奇的方法,那就是:元宵节偷富人的灯盏,放在床下,就能令妇女怀孕。

例五:《本草纲目》还说:把捆猪的绳索、或者绊牛的绳索,烧成灰,兑水喝下,可以治疗小儿惊啼。

例六:《本草纲目》还说:把猫或者狸的毛发,烧成灰,可以治疗鼠瘘(淋巴结核)。

例七:《本草纲目》还说,把上吊死亡的人的绳子,烧成灰,兑水来喝,可以治癫痫。

这些历史往事,实在相当有趣

《本草纲目》摘页,说猪屎可解一切毒

诸如此类的巫术,在《本草纲目》中,数不胜数,列举不尽。

许多人说中医是巫医,可能并没有冤枉它。

今天我们这些后世人回头细读这本医书,可谓五味杂陈,不知如何评价是好。

亲爱的粉丝,你认为应当如何评价它呢。

4

在清末时期,有个人,竟然敢冒充光绪皇帝,招摇撞骗,并因此丢掉了性命。

林子大了,什么鸟都有。

天下大了,什么人都有。

依据清末刘禺生在《世载堂杂记》等近代史资料的记载,这件事情,原来是这样的:

戊戌政变之后,光绪皇帝被慈禧太后软禁到了瀛台。

次年,也就是1899年,武昌有个候补官员,出租一套房子,有一回,来了主仆二人前来租房,于是,就租给他们了。

不过,这个房东观察几天,很快就发现这对租客不简单:那老仆人大约年纪50岁,皮肤嫩嫩的,没有胡须,说话娘娘腔,年轻的主人呢,不到30岁,长得帅气,气宇轩昂,不像平凡人家,而且两个人,都是满口的京片子,老仆人给少主人呈进食物的时候,还会下跪,而且“万岁爷”、“万岁爷”地叫,而且还自称“奴才”,这个年轻的“万岁爷”,用的都是皇家的物品,被子,碗筷,不是绣着金龙,就是刻了金龙。

种种异象,令这个房东(候补官员)百思不得其解,不过他冥思苦想之后,得出了这么一个结论:这个年轻的租客,肯定是当今皇上:光绪皇帝。他肯定是从北京的瀛台逃了出来!

于是,话,很快就传出去了:

当今圣上来武昌了

风声传出之后,整个武汉三镇,轰动一时,官员,士绅,地主,财主,纷纷都来“拜见皇上”,送钱,送物,而这个“光绪皇帝”,也并不否认自己的身份,而且所有钱物,一律照收。

而且,还有个人为了“核实身份”,还带那老太监去了洗浴,并且看见了下面,果然没有丁丁,于是,传闻就更真切了。

当时的大臣张之洞,人就在武昌,他当时担任湖广总督,毫无悬念,“光绪皇帝在武昌”的传闻,也传到了张之洞的耳边,不但如此,当时的坊间谣传,还说光绪皇帝逃到武昌,是要借助张之洞的势力,反对太后,东山再起,云云。

然而,张之洞毕竟是官场老油条,他听到这个传闻,没有轻举妄动,而是派出了部下江夏(今武昌)知县陈树屏去核实。

陈树屏回来报告,说此人举手投足,颇有皇家气质,但是,在下没有见过圣上,因此,不敢确定。

张之洞闻之,半信半疑,但,他还是不敢去拜见这个“光绪皇帝”,为什么呢?

你只要换位思考,就知道张之洞为什么不敢去拜见这个“光绪皇帝”:就在一年前,光绪皇帝已经被慈禧太后关押在瀛台,假如他真的逃到武昌,那么张之洞私自去见他,显然会得罪慈禧太后,毫无疑问属于政治不正确,而如果不去见呢,万一这人真的是光绪皇帝,那必然又会得罪光绪皇帝。

见也不是,不见也不是,真是两难。

于是,张之洞发了电报,问他在北京的朋友:光绪皇帝是否仍囚禁在瀛台?是否有逃出京城?

北京官场的朋友立马给张之洞回了电报,确认:光绪皇帝仍然囚禁在瀛台,没有逃出京城一说。

这下,张之洞立马意识到:武昌的这个“光绪皇帝”,是个冒名顶替的骗子。

于是,张之洞果断命令,逮捕这一对招摇撞骗的骗子,先把人抓来,再慢慢审问。

结果两人立马抓来,张之洞叫人一拷打,一审问,真相立马就露出水面。

事情,原来是这样的:

这个“光绪皇帝”,是京城的一个京剧演员,名叫崇福,是旗人,确实长得像光绪,而且曾经多次入宫唱戏,熟悉皇帝和太后的言谈举止,这就是为什么他演光绪皇帝能够演得那么像。而那个老人呢,则是一个从宫中离职的真实太监,这个老太监在离职的时候,从宫中偷出来一些皇家用品,两人在北京是老相识,于是一拍即合,去武昌招摇撞骗,挣大钱。

结局毫无悬念,两个骗子判斩立决,押到武昌草埠门杀头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