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岁月印记,还原历史真相,古人智慧留给我们的启迪,是数千年血脉精魂中最强大的精神力量!
—— 《 古穆尔 • Gumur 》

我们曾经读的历史,竟能如此的荒诞

The History We Have Read Is So Absurd

2023-04-07 19:04

坏蛋为何叫“流氓”?

流,是指没有土地,没有固定居所,四处流浪,所以叫流。

氓,“亡”字旁一个“民”,“亡命之民”,就是指亡命之徒。

没有土地,没有住所,四处流浪的“亡命之民”,所以叫流氓。

我们曾经读的历史,竟能如此的荒诞

2

我们很多人误以为,“知识就是力量”这句话,是欧洲学者培根说的。

但其实,“知识就是力量”,最早出自东汉哲学家王充之口,比培根,早了一千多年。

早在东汉时期,王充就曾说:“人有知学,则有力矣”,出处:《论衡·效力篇》。

王充的这句名言,翻译成人话,是这个意思:“人有了知识和学问,就有了力量!”

知识,就是力量。

我们曾经读的历史,竟能如此的荒诞

3

我们一直都说:中华是“礼仪之邦”。

意思是说:我们中国人民呢,都是有礼貌的、讲道理的、非常讲究尊重别人的。

而事实上,这个词,其实是用错了。

在汉语的发展历史里,一直有两个词,一个叫“礼仪之邦”,另一个叫“礼义之邦”,一个是“仪表”的“仪”,一个是“义气”的“义”。

二者的意思有别。

简单地说:

“礼仪之邦”是指我们大中华制度发达,规矩很多,典礼很多,举例说,臣子见了皇帝要下跪,这就是“礼仪之邦”。

“礼义之邦”,则是指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有礼节、有教养,有道德,懂得尊重别人,待人接物,彬彬有礼,讲究分寸。

这两个词的意思,根本不一样。

我们曾经读的历史,竟能如此的荒诞

这个词被许多人在许多场合用错,现实就是如此魔幻

例如,明代《国朝典汇·朝贡》记载:“隆庆元年初,上用鸿胪卿李际春言,四夷贡使俱不得至御前引见。至是,给事中张国彦等奏:‘朝鲜属国,乃冠带礼仪之邦,与诸夷不同,仍复旧班,以示优礼。’从之。”

这段记载是什么意思呢?简单地说是这样:大臣李际春说,今年来朝贡的人,皇上就不必见了。但是张国彦说,朝鲜不一样,朝鲜一直是个讲制度、讲典礼、讲规矩的藩属国,所以,皇上还是见一见朝鲜的来使吧。

可见,这里的“礼仪之邦”,指的是制度发达,规矩很多,重视典礼。是这个意思,而不是说某个人、某个民族有礼貌。

再如,古籍《载记第十四·苻坚下》记载:“西戎荒俗,非礼义之邦。羁縻之道,服而赦之,示以中国之威。”

这段记载什么意思呢?它是说:西方的蛮夷,不讲道理,没有教养,没有道德,对于这些西方蛮族,我们中国只有征服他们、管束他们,这样才能显出我们中国的威严。

可见,这里的“礼义之邦”,指的是国家和人民有礼貌、有教养、讲道理、有道德。是这个意思。

所以呢,我们平时说我们中国是一个有教养、讲礼貌、讲道理、有道德的国家,应该用“礼义之邦”,而不是“礼仪之邦”。

4

说起汉语的用错,其实还有一个词,错误更大,那就是“床第之欢”。

是的,“床第之欢”是一个错别字词语,正确的词是“床笫之欢”。

是“笫”,不是“第”。

“笫”字,念zǐ,这个字的意思是“竹编的床席”。

我们曾经读的历史,竟能如此的荒诞

这个字被许多人在许多场合用错,现实就是如此荒诞

举几个古籍中的例子。

第一个例子:宋朝周煇所著 《清波杂志》卷三说:“蔡卞之妻七夫人,颇知书,能诗词,蔡每有国事,先谋于床笫,然后宣之于庙堂。”

意思是说,北宋的大臣蔡卞,有个排行第七的小妾,很有文化,蔡卞对于国家大事,先在床上和这个小妾商量,商量完了之后,蔡卞才拿出来,在朝堂上说事。

这里的原文,就是“床笫”,而不是“床第”。

第二个例子,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年》说:“床笫之言不逾阈,况在野乎?非使人之所得闻也。”

意思是说:男人和女人在床上说的话,只限于房门之内,你就算在房门之外,都听不到,更何况你身处别人的家门之外?这种话,根本不可能传到外面的。

可见,这里的原文,也是“床笫”,而不是“床第”。

第三个例子:孔鲋《孔丛子·答问》:“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欢,房中之事,不得掩焉。”

意思是说:晋献公和他的妃子骊姬,沉迷肉体之欢乐,耽误了朝政,以后凡是像这一类的事情,都不能包庇纵容。

可见,这里的原文非常清楚,是“床笫之欢”,而不是“床第之欢”。

世上只有“床笫”这个东西,而没有“床第”这个东西。

那么,既然正确的词语是“床笫之欢”,为什么最近几十年里,那么多的作家、编辑、记者,都写成了“床第之欢”呢?

说出来真的令人啼笑皆非:其实就是因为“笫”字太生僻了,大家都错了,一直没人站出来指正。

现实竟然如此荒诞?对的。现实,就是如此的荒诞。

5

从小时候看电视剧《西游记》开始,我们就听到过“成佛”这个词,印象中好像说“成佛”了,就等于是说从一个人变成了神仙似的、突然掌握了神通、突然间可以“法力无边”。

然而,事实上是不是这样的呢?

答案是:这是中国老百姓对“成佛”一词的误解和曲解。

是的。误解。曲解。

成佛,并不等于变成了神仙。

那么“成佛”到底是什么意思呢?

成佛,佛教修行者的终极目标,梵语buddhatva,是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”的意思。

什么叫做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”呢?

大家不要被这些古印度人的用词唬到了,其实所谓“成就无上正等正觉”,意思就是说:你的三观翻新了、你大彻大悟了、你认识宇宙的真相了、你完全觉悟了,并且不会再回头了。

举例说,你已经彻底相信:这个世界是假的、不存在的、是人想象出来的,万物都不存在,你也不存在,一切都不存在,快乐不存在,痛苦也不存在,亲人、朋友、钱财……等一切都是幻象,而且,你通过冥想等手段,“看见”了宇宙的本质是一体的,等等之类,换句话说,“成佛”的状态就是:你的思想完全改变、脱胎换骨了,而且,你已经深信不疑了。

这就叫“成佛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:有的佛教徒被佛教新奇的观点吸引了,乍一听觉得有道理,但后来被人一辩驳,又犹豫了,又不信了,这不能算“成佛”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一个佛教徒在“成佛”之前,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佛,因为凡人的思想根深蒂固,你不经过一段很长时间的反复修行(洗脑),你的三观很难翻新。

这才是“成佛”的真正意义。

也就是说,“成佛”并不是“成仙”,一个佛教徒“成佛”之后,他还是一个人,只不过,他的三观,已经和平常人完全不一样了,仅此而已。

说的更简单一点,成佛,就是觉悟了,觉悟了,就是成佛。

就这么简单。没什么神秘的。

只不过,这个“觉悟”本身,其实并不容易达到,它不但要求你接受“一切都是虚幻”的观念,而且还要求你通过冥想,在脑海里“看到”宇宙的本质、并且“看到你自己跟宇宙融为一体”,这个是很难的,许多佛教徒修行了一辈子,都没能“看到”。

大家要注意,当年佛祖释加牟尼(悉达多),是在一棵菩提树下“成佛”的。不过,佛祖“成佛”之后,他仍然是一个人,每天还是要吃饭,上厕所,给弟子讲课,而且佛祖会衰老,后来他还死了,换句话说,佛祖是人,不是神,他自始至终都是一个人,他也从来没说他是一个神仙。

我们曾经读的历史,竟能如此的荒诞

佛祖在菩提树下冥想几天几夜,大彻大悟,这就是“成佛”

“佛”,其实是“觉悟者”的意思。“成佛”,就是“你终于真真正正大彻大悟了”的意思。

佛教作为一门外来宗教,由于语言和文化的隔阂,佛教在中国一直被传歪,今天对“成佛”一词的澄清,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。